-
川青铁路大桥事故12人遇难:家属悲痛发声,安全警钟长鸣
2025年8月22日凌晨3时10分许,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与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交界处,川青铁路尖扎黄河特大桥施工工地突发钢绞线断裂事故。这座世界跨度最大的双线铁路连续钢桁拱桥,在即将合龙的最后阶段发生坍塌,导致12名工人遇难、4人失联。截至8月23日,遇难者家属的悲痛哭诉与工程安全管理的深层矛盾,成为这场悲剧中最刺眼的注脚。
断裂的钢索与破碎的家庭:12个生命的消逝
事故发生时,16名工人正在百米高的塔架上进行夜间作业。钢绞线断裂的巨响震醒了周边村庄,巨大的钢结构如折翼的巨龙坠入黄河,12名工人被吞噬在冰冷的河水中。遇难者中,既有30多岁的青年工人,也有40岁的家庭顶梁柱,他们背后是12个破碎的家庭。
“我舅舅才30多岁啊,孩子才5岁……”遇难者家属的哭诉在化隆县医院走廊回荡。一名逃生工人蹲在墙角,满身尘土与血迹,他颤抖着说:“半个月前我们还在夕阳下庆祝主拱合龙,谁能想到这道‘金色虹弧’会突然断裂?”医院走廊里,临时厨房循环播放的欢庆视频与遇难者家属的哭声形成残酷对比,视频中工人们举着“阶段性胜利”的横幅,如今却成了永别的定格。
家属的追问:安全带与生命的天平
遇难者家属的悲痛中,夹杂着对工程安全的质疑。一名家属哽咽着说:“他们身上绑着安全带,可钢索断了,安全带能救谁?”据现场工人描述,事故发生时,部分工人因钢索断裂被甩出作业平台,安全带在极端工况下形同虚设。
业内人士指出,该桥边跨最大索力达1161吨,相当于750辆小汽车的重量,单座塔架重达1800吨。如此巨大的荷载下,钢绞线的断裂暴露出施工设备或流程的隐患。一位工程师匿名表示:“夜间施工虽符合温度要求,但高风险作业的应急预案是否到位?实时监测系统是否及时预警?”这些问题,成为家属心中挥之不去的疑云。
官方的回应:救援与问责同步推进
事故发生后,青海省委省政府成立“8·22”事故应急指挥部,省委书记、省长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救援。截至8月22日14时,共出动救援车辆91辆、舟艇27艘、直升机1架、机器人5台、救援人员806人,6家医院开通绿色通道。然而,黄河湍急的水流与坍塌的钢结构,让搜救工作异常艰难。
8月23日,国务院安委会挂牌督办此事,青海省成立重大垮塌事故调查组。应急管理部工作组强调:“必须彻查事故根源,举一反三,避免类似悲剧。”与此同时,遇难者遗体已被送至殡仪馆,家属安抚与善后工作正在进行,但赔偿标准、责任认定等问题仍待解决。
工程的荣耀与安全的代价:最后五米的警示
尖扎黄河特大桥原计划于8月底合龙,这座世界级工程曾被称作“金色虹弧”,承载着川青铁路全线贯通的重任。然而,在“最后五米”的急切中,生命的代价被悄然放在了天平轻飘的一端。
一名幸存工人回忆:“半个月前我们还在庆祝阶段性成果,现在桥断了,人也没了。”这种荣耀与悲剧的强烈反差,暴露出工程进度与安全管理的深刻矛盾。家属们需要的不只是赔偿,更是对“安全至上”原则的彻底践行。
社会的反思:如何守住生命的底线?
这场悲剧引发了全社会对工程安全的深刻反思。网友“青山”评论:“每起事故背后都是无数个家庭的破碎,我们不能让‘世界之最’变成‘生命之痛’。”专家呼吁,应建立超大型桥梁施工的全程监控系统,强化高空作业的安全系数标准,并完善极端工况下的应急预案。
8月23日的化隆县黄河岸边,警灯依然刺眼。未完工的钢梁沉默伫立,与12个消失的生命一起,等待着一个能告慰亡者的答案。拉面师傅揉着第三袋面粉的深夜,桥下的黄河水静静流淌,它带走了12条生命,却带不走社会对工程安全的永恒追问。
结语
川青铁路大桥的坍塌,不仅是一座桥的断裂,更是一个时代对生命尊严的拷问。当“世界之最”的荣耀与“最后五米”的急切相遇,我们是否该重新审视:在追求工程进度的同时,如何守住生命的底线?这场悲剧,必须成为全社会安全生产的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。青海一大桥施工绳索断裂
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