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10月20日,“法治护航新征程 共筑平安青海新‘枫’景”黄南行采访组走进黄南藏族自治州,记者循着法治文化的脉络,从草原牧帐到城乡街巷,从校园课堂到企业车间,感受法治清风如何如高原细雨,浸润这片雪域大地。
在采访中,采访组见证了黄南州以机制为梁、以融合为韵、以创新为翼,将法治文化建设融入发展肌理,在雪域高原铺就一条“法治润心、平安护航”的生动路径。
“指挥棒”下的协同答卷
“这份《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(2020—2025年)的实施意见的贯彻措施》,就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的指标就细化了8项!”采访组来到黄南州司法局,州司法局政治部主任斗文俊翻开桌上的文件,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考核条款。“我们把法治文化建设纳入“八五”普法核心,还出台具体措施,从州级统筹到县乡落地,层层压实责任。”
说话间,办公室的电话响起,是同仁市司法局汇报“12·4”国家宪法日的活动方案。“现在各部门联动特别顺畅,以前单打独斗,现在党委统筹、司法牵头、各方协同,拧一股绳一样形成合力。”斗文俊挂了电话笑着说。记者了解到,黄南州打破部门壁垒,构建起知识普及、观念引导、能力培养的宣传矩阵,仅今年以来,各部门紧扣“谁执法谁普法”,开展“法律十一进”活动300余场,法治之声传遍城乡。
在黄南州委全面依法治州委员会办公室,记者看到墙上的“法治建设进度表”标注得清清楚楚。“考核倒逼责任落实,让法治文化建设从‘一阵风’变成‘常态化’。”工作人员指着进度表介绍,去年黄南州法治文化建设考核优秀率为90%,如今从州到县,人人都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参与者,这根考核“指挥棒”,正让法治沃土不断孕育新苗。
双语宣讲里的法治温度
“民法典里说,父母有抚养子女的义务,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责任,就像草原上的雄鹰守护巢穴,这是天经地义的事!”在同仁市一广场上,汉藏双语普法讲师团成员卓玛吉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,为市民讲解法律知识。她身边围满了群众,有的低头记笔记,有的举手提问,热闹得像一场草原盛会。
采访中记者了解到,黄南州盘活各类资源,组建了由法官、检察官、律师等组成的双语普法队伍,培育了7677名“法律明白人”,他们像“领头雁”一样,深入牧村帐篷开展宣讲1800余场次。
“来,给您一份宣传册,遇到电信网络诈骗可别慌,记得第一时间报警!”正在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的宣传志愿者们一边发放资料,一边耐心讲解。据统计,黄南州今年开展法治讲座126场、法律咨询360人次,这些扎根基层的普法力量,正让法治养分源源不断注入群众心田。
传统技艺中的法治密码
“这幅‘五谷画’画的是‘邻里和解’,用青稞、小麦拼出调解场景,既好看又有意义!”斗文俊指着一幅色彩鲜艳的画作介绍,旁边用汉藏双语写着以和为贵,传统工艺与法治主题巧妙融合,让人眼前一亮。
这样的文化交融,在黄南州随处可见。在同仁市,艺人将宪法精神融入传统堆绣中,一针一线绣出法治信仰;在河南蒙古族自治县,“乐乐玛”手工艺品上印着法治标语,成为牧民手中的流动普法“宣传单”。“我们投入40万元打造‘一地一品牌’,就是要让法治文化‘沾泥土、带露珠、冒热气’。”黄南州司法局负责人说。
在同仁市第一完全小学,法治文化长廊里,学生们绘制的“法治漫画”让人眼前一亮。“法治副校长给我们讲了未成年人保护法,我画的内容是拒绝校园欺凌!”六年级学生旦增向记者介绍。记者了解到,黄南州建成法治文化广场17处、法治主题公园5个、法治长廊15处,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1个、校园法治文化阵地56个,法治文化与地方文化、校园文化、群众生活深度融合,如彩虹般绚烂,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法治温情。
多元传播里的法治声浪
“以前普法靠‘喊’,现在形式多着呢!”黄南州司法局宣传科工作人员打开手机,展示“黄南普法”微信公众号的内容:法治微视频、案例解读、在线咨询应有尽有。采访中记者了解到,黄南州已构建起“媒体联动”传播体系,黄南电视台开设“法治黄南我来讲”栏目,推送微视频1000余条,“两微一端”发布法治信息2500余条,实现了“广播有声、电视有影、网络有言”。此外,黄南州还推动292个村(社)实现“村务公开栏”“法律图书角”全覆盖,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触摸法治、学习法治。
夕阳西下,记者在同仁市隆务镇的法治文化广场上,看到老人带着孩子在法治壁画前驻足,年轻人用手机拍摄普法灯箱……如今的黄南,法治文化已融入发展血脉:领导干部依法决策,执法人员规范履职,群众遇事找法,青少年学法热情高涨。当法治清风拂过雪域,一幅平安和谐、法治繁荣的画卷,正在黄南大地徐徐展开。
举报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