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日报三问尖扎黄河特大桥事故,8月22日凌晨悲剧,生命警示下工程安全亟需全面审视

黄南 更新于:2025-08-24 05:30
  • 用户9808647273373
    人民日报三问尖扎黄河特大桥事故:生命之痛倒逼工程安全再审视

    2025年8月22日凌晨3时10分,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境内,川青铁路重点控制性工程——尖扎黄河特大桥施工现场突发钢绞线断裂事故,108米钢梁主拱肋瞬间垮塌,16名作业人员从百米高空坠落,截至当日18时已造成12人死亡、4人失联。这座被誉为“世界最大跨度双线铁路连续钢桁拱桥”的在建工程,在合龙前的关键节点突发悲剧,引发社会强烈关注。人民日报直击现场,连发三问直指工程安全核心。

    一、为何选择在夜间施工?

    事故发生时,大桥正进行钢绞线张拉作业。施工方中铁大桥局解释称,选择凌晨施工是因“夜间温度低,施工环境相对稳定,有利于钢制品锁定,避免高温条件引起过度张拉” 。这一说法在技术层面具有合理性——钢结构桥梁合龙作业确需避开昼夜温差导致的热胀冷缩影响,国际通行做法多选择凌晨时段施工 。

    然而,这一科学考量背后暗藏隐患。据现场工人透露,为赶在8月底实现合龙目标,施工团队已连续多日“白+黑”两班倒,部分作业人员日均工作时长超过12小时 。这种高强度作业模式可能导致人员疲劳,增加操作失误风险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夜间施工的照明条件、应急响应能力均弱于白天,而大桥主塔“Q塔”高达98米,坠落高度远超常规安全防护范围。

    二、事故原因究竟为何?

    现场勘察显示,直接致灾原因为锚梁断裂引发连锁反应。4个锚梁断成8截,如“多米诺骨牌”般依次失效,导致钢索失去支撑力,桥面瞬间失去牵引 。锚梁作为锚固斜拉索的核心构件,其焊接质量直接决定桥梁安全。尽管施工方强调“锚梁均为新加工件,定期检查强度”,但断裂截面呈现的不规则撕裂痕迹,仍指向焊接工艺可能存在缺陷。

    专家分析指出,钢绞线断裂可能涉及多重因素:其一,材料疲劳问题——边跨最大索力达1161吨,相当于750辆小汽车重量,长期高负荷状态下若检测不及时,易引发金属疲劳断裂 ;其二,施工误差风险——钢桁拱合龙精度要求极高,任何角度偏差或张力不均都可能导致局部应力集中 ;其三,环境协同效应——黄河谷地夜间温差可达15以上,骤冷骤热可能加剧金属脆性 。

    更值得深思的是,这座大桥的设计曾因环保需求多次调整。为避免在黄河主河道设墩影响鱼类生存,工程团队将主墩移至岸边,采用“一跨过河”方案 。这种创新设计虽体现生态关怀,却也增加了施工难度——主跨366米的钢桁拱全靠吊索塔架悬臂支撑,对临时结构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 。

    三、失联者搜救为何如此艰难?

    事故发生后,青海省立即启动重大突发事件Ⅲ级应急响应,省长罗东川亲赴现场指挥救援。然而,复杂的现场环境给搜救带来巨大挑战:16名作业人员坠落位置分散,除坠入黄河者外,还有2人被困于摇摇欲坠的钢架,生命体征不明;垮塌桥体存在二次倒塌风险,救援人员无法直接进入核心区域,只能依托无人机定位、机器人探测等科技手段推进。

    截至23日中午,救援力量已出动806人、舟艇27艘、直升机1架,对桥区水域展开拉网式排查。但黄河水流湍急,平均流速达3.5米/秒,部分失联者可能被冲入下游峡谷。更令人揪心的是,1979年同一河段的尖扎黄河大桥曾因施工管理混乱坍塌,造成19人死亡,历史悲剧的阴影再次笼罩这片土地。

    四、追问背后的安全启示

    这起事故暴露出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深层矛盾。一方面,川青铁路作为“八纵八横”高铁网重要组成部分,其建设进度关乎区域发展战略,但安全与效率的平衡不应以生命为代价。施工方为赶工期压缩安全冗余,监理单位对夜间作业风险防控不力,暴露出工程管理体系的漏洞。另一方面,桥梁建设的技术创新需与安全冗余设计同步推进——尽管“一跨过河”的环保设计值得肯定,但临时结构的安全系数是否经过充分论证?

    事故发生后,应急管理部工作组已进驻现场,甘青铁路公司下令全线停工排查。中铁大桥局承诺承担全部救援和善后费用,并启动全员安全再培训。这些举措虽彰显责任担当,但更需建立长效机制:对在建桥梁开展第三方独立检测,完善施工人员疲劳监测系统,将生态保护与工程安全纳入更高层级的风险评估体系。

    当前,救援仍在紧张进行,12个破碎的家庭等待真相,4条生命的下落牵动人心。人民日报的三问不仅指向技术细节,更叩问工程建设的价值排序——当我们追求“世界第一”的荣光时,是否真正将“生命至上”镌刻进每一根钢梁、每一道焊缝?这场悲剧必须成为工程安全的转折点,让每一次跨越都不再以鲜血为代价。

    青海一大桥施工绳索断裂

    imgarr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