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“六月六”,同仁市、尖扎县等地别具特色的创作盛宴

黄南 更新于:2025-10-14 04:46
  • 用户1075116244986
    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的“六月六”,是当地别具特色的传统节日。在同仁市、尖扎县等地区,该节日融合了藏族、土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元素,既是农闲时的聚会庆典,也是承载信仰、祈福与社区认同的重要仪式。其中,“口钎”“背钎”这两项民俗活动,极具标志性,凭借神秘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视觉冲击,成为观察当地传统信仰的关键窗口。
    黄南州的“六月六”,藏语称“周格勒柔”(意为“六月欢乐”)或“珠巴次西”(意为“六月转山”),通常在农历六月初六前后举办。这一节日源于古代高原民族的农耕祭祀与自然崇拜,后与藏传佛教、苯教信仰相融合,逐渐演变成集祈福、歌舞、竞技、社交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。节日期间,除了赛马、射箭、唱“花儿”、跳锅庄等传统项目,“口钎”“背钎”因其独特性备受瞩目。
    “口钎”“背钎”是节日中特定群体(多为青年男性)参与的“身体仪式”,参与者通过佩戴金属钎具,表达对信仰的虔诚和对生活的祈愿。
    1. 口钎(藏语“秀拉”)
    - 形式:参与者在嘴唇或口腔内插入一根或数根金属钎子(多为铜、银或合金制成,长度约10 - 20厘米,顶部装饰彩绸或铜铃)。钎子从下唇或嘴角两侧穿入,固定于上颚或腮部,外观醒目且具仪式感。
    - 过程:仪式前,“拉哇”(苯教或藏传佛教的民间祭司)需诵经祈福,用白酒或酥油涂抹钎子消毒,再由有经验的长辈协助完成穿刺。过程中,参与者需保持静止,以表对神灵的敬畏。
    - 象征:口钎被视作“与神灵对话”的媒介,寓意“封住口舌是非”“祈求语言吉祥”,也有“勇敢者的标志”之意——能承受疼痛的青年被认为具备坚韧品格,更易获得神灵护佑。
    2. 背钎(藏语“格萨尔”)
    - 形式:在背部皮肤(多为肩胛骨之间或后腰)穿刺数根金属钎子,长度可达30厘米以上,部分钎子末端悬挂小铜铃、经幡或彩色布条,行走时叮当作响。
    - 过程:背钎的穿刺更为复杂,需精准避开神经和血管,传统上由经验丰富的“章噶”(仪式专家)操作。穿刺前会在背部绘制吉祥图案(如雍仲符号、莲花),用酥油涂抹止痛,完成后同样由“拉哇”念诵经文加持。
    - 象征:背钎与藏族史诗《格萨尔王》中的英雄形象紧密关联,被认为是“承载英雄力量”的象征,寓意“背负责任”“驱邪避灾”,同时寄托“五谷丰登”“人畜平安”的祈愿。
    “口钎”“背钎”并非单纯的“猎奇表演”,而是根植于高原民族原始信仰与藏传佛教的深层文化表达:
    - 万物有灵与自然崇拜:黄南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,历史上受苯教影响深远。苯教认为万物有灵,穿刺身体的仪式旨在通过“自我牺牲”取悦山神、水神等地方保护神,换取风调雨顺。
    - 藏传佛教的融合:仪式中“拉哇”的诵经、经幡与酥油的使用,体现了藏传佛教对民间信仰的吸纳。钎子上的经文雕刻、悬挂的嘛呢旗,进一步将个人祈愿与佛教的“消业积德”相结合。
    - 社区认同与生命周期:参与“口钎”“背钎”的多为未婚青年,该仪式是他们从“普通人”向“社区守护者”过渡的标志。节日后,这些青年往往承担起村落祭祀、赛马组织等公共事务,强化了群体的凝聚力。
    近年来,随着社会变迁,“口钎”“背钎”的原始宗教色彩逐渐淡化,更多成为节日文化的符号:
    - 文化保护:黄南州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,通过记录仪式流程、培养传承人等方式留存传统。
    - 旅游展示:在同仁热贡艺术节、六月六庆典中,“口钎”“背钎”常作为特色表演项目吸引游客,但也引发了关于“过度商业化”的讨论。
    - 观念转变:年轻一代参与度有所下降,部分家庭更倾向让子女体验而非实际穿刺,仪式的功能从“信仰实践”转向“文化记忆”。
    黄南“六月六”的“口钎”“背钎”是高原民族用身体书写的文化密码,既承载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祈愿,也折射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智慧。尽管现代生活对传统造成冲击,但这一习俗仍在社区记忆中延续,成为解读黄南多元文化的重要线索。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